德州学院:以服务求支持 以协同促发展
中国发展网(崔茜 魏静馨)德州学院把服务地方当作学校的重要职责,看作是地方高校在改革转型中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在服务地方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既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为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力支持。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应用转型、服务地方发展,学校先后出台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工作意见》、《德州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和《德州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并于2016年12月召开服务德州工作会议,为学校服务地方工作提供了有效抓手和动力源泉,标志着学校服务地方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图为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运河经济开发区对接会暨合作签约仪式
多年来,德州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服务德州协同发展工作,丰硕成果。学校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支撑,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努力建设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承载地、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地,地方党委政府需要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全面服务、促进德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夯实基础,全面服务地方求实效
学校将服务德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立足之本、发展之要、力量之源。为做好全面服务地方工作,学校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先进文化孕育与传播,深入推进服务地方协同发展。
图为德州学院党委书记刘文烈带队在宁津考察企业。
2016年10月,德州市委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向全市转发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按照加大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服务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社会经济咨询力度,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建设;加大文化传承创新力度,服务德州文化强市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服务人力资源强市建设;加大社会公益活动力度,服务和谐德州建设等五大项重点任务开展全面服务工作,并确定了首批服务地方项目110项。
两年来,学校通过完善组织、搭建平台、优化团队、提升能力夯实自身服务基础,积极推进行动计划相关工作,开展校地、校企对接会80余次,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确定了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分别就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信息咨询、合作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新建校企合作平台30余个,成立服务团队70余个;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出版发行《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共三辑、34本,1100万字);开展各类社会服务200余项。
突出重点,立足重大战略谋发展
在立足全面服务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国家、山东省、德州市的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各项重大发展战略中,在服务中为学校发展谋求强力支持,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德州市“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发展规划,2017年1月,学校出台《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 服务示范区”实施意见》,确定了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深入开展协同发展研究;加强生态环保研究,服务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重点产业技术研究,服务产业承接基地建设;加强京津冀院所对接交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服务人才输送基地建设;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服务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等六项主要任务。为推进服务示范区工作开展,学校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以加大科技支撑、决策咨询服务力度;申请成为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新增8个急需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或专业方向;参与服务示范区建设项目20余项;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各项京津冀对接活动10余次,落地承接项目服务30余项;对接京津冀大院大所近20家;聘任京津在德州转移转化企业的10余位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有力的支持了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山东省和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2018年4月学校出台《德州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强调五项重点任务,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支持能力。实施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改革,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加强科研协同创新,服务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共建,开展产业体系助推工程,着力培育新型智库,提升文化研究服务功能,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提升智力支持水平。加大引才聚才力度,加强校地人才共享;四是深化全面合作布局,助推校地融合发展。深化校地全面合作,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五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服务省市对外开放。加强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推进学生国外交流,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在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中,学校出台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协同育人、科研奖励、人才引进、继续教育等系列鼓励政策,并成立了“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及市社科研究基地”等多个研究机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已初见成效。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精神,2018年6月,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德州及周边,出台了《德州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确定了五大工程,一是特色智库建设工程,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开展专题研究;二是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开展技术咨询与科技支撑服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乡村应用型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落实好乡村人才振兴支持政策;四是文化服务提升工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五是生态振兴助力工程,为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提供技术咨询与科技支撑服务。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已成立,乡村科技服务团队、乡村文化服务团队等已开展10余次针对性服务。
狠抓落实,服务地方工作有保障
围绕“服务德州行动计划”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服务地方重点任务,德州学院着力强化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领导,搭建平台、优化团队、明确责任,综合运用管理、制度、激励、考核等手段,督促具体项目的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服务地方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了服务地方全面协调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推行校领导服务县(市、区)分工责任制,创新与县(市、区)对接、合作模式。各责任部门、各院部成立相应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服务地方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德州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则强化对计划项目的管理协调,注重搭建对接平台,强化监督考核,提升管理效益。
建设服务团队。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打造一支既能承担学校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为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队伍。还以实施“天衢英才”工程为抓手,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校交流、工作,提高服务团队水平;采取设置关键技术岗位等灵活方式,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领和带动服务地方工作深入开展。
搭建服务平台。瞄准德州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及德州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发展规划,德州学院整合办学资源,全力打造系列研究平台,切实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二级院部理事会和学校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的建设步伐,全面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的合作服务平台,力促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切实做好各项服务行动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持久化。二是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组织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单位的成功经验,引导全校上下转变作风,担当实干,为服务地方贡献力量。三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对服务地方项目予以支持,将教师服务地方工作纳入业绩考核,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把对地方的贡献作为教师评聘的重要指标,并对取得突出业绩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四是优化督导考核机制。学校实施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实施动态调度,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责任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并把各单位落实服务地方情况作为学校考核评价和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据。
德州学院党委书记刘文烈表示,学校将继续牢固树立“融入德州、服务地方”的理念,高举“服务地方”的旗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地方发展的新机遇,谋求新作为,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